金庸茶馆是一个非营利网站,文章均来源于投稿及网络搜集,服务于广大金庸小说迷。旨在做一个有温度的茶馆。

丁春秋:高台上的小丑

文/白晓野

据说,清朝才子袁枚年纪轻轻便官拜县令,赴任前向恩师尹文端辞行请训。老师问他新官上任都有什么准备?答曰:“一百顶高帽子”。尹文瑞对此颇为不悦,以为他不走正道。袁枚笑解:“社会上人人都喜欢戴高帽子,像您老人家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人真是风毛麟角呀!”尹老师听了颇觉有理,很是受用。于是袁枚得意的对朋友说:“帽子已送出去一顶。”

爱听好话,享受夸赞与奉承,不知不觉便高帽上了头,这实乃人之天性,纵使性情清高,也不免落入窠臼。有需求就会有逢迎,在普通人性的范畴内,互相点赞倒无伤大雅,不过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。但若这高帽与权力、权威或利益捆绑在一起,迎合者自贬尊严变成溜须拍马,受之者在飘飘然中自信至自恋,自以为英明神武,就会变得可笑、可憎甚至可怕起来。

《天龙八部》中被弟子吹捧得令人肉麻的丁春秋,便是介于可笑与可憎之间的人物。作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门派头领,他的出场与作风,虽如跳梁小丑逗人一笑,但却让人隐约嗅到许多熟悉的味道。

首先是他对于形式的追求。丁春秋所到之处,其弟子吹着丝竹、敲着钟鼓为他制造威风,吹吹打打地开路,齐声呼喝着:“星宿老仙,法驾降临中原,快快上来跪接!”还有人齐声喊着:“恭请星宿老仙弘施大法,降服么妖小丑!”这或许不是他授意,但他确乎很喜欢这种排场。这便如功成还乡者,断不能锦衣夜行,须得做足了派头,不然如何享受众人羡慕、谄媚的目光和吹捧?汉高祖刘邦根据儒生提议,制订礼仪,接受朝贺,看着群臣跪拜、祝酒、退下,内心得到极大的满足,甚至高兴的失了态,连连叹道:“吾今日乃知皇帝之贵也。”从形式与气势上完成高高在上的感觉之后,平等被打破,无节制吹捧的土壤得以产生,当事人对吹捧称颂的心理需求亦立刻大幅度提升。

接下来,就要发挥语言和文字的吹捧能力了。吹捧可以从方方面面,言谈举止皆成素材,甚至由不得自己选择的出身,也能找出粉饰的角度。比如,从《诗经》开始,便有“天命玄鸟,降而生商”的传奇,历代开国帝王,出生时不是蛟龙自天而降,便是有各色神光异象。诗人颂盛世皇恩,有“九天阊阖开宫殿,万国衣冠拜冕旒”的惊叹,有“共沐恩波凤池上,朝朝染翰侍君王”的虔诚。明朝有名的青词宰相们以华丽的文笔代皇帝向天帝献媚,把“天”与“皇”融为一体,献媚献出了新高度,更不用说“吾皇圣明”、“欣逢盛世”、“万岁万万岁”,即便不是张口就来,也要经常挂在嘴边的。

丁春秋最自豪的,当属他的武艺非凡,谁人奉颂得越厉害、越高明,就越得到他的欢心。于是随行弟子们齐声称颂:“师父功力,震烁古今!这些叫化儿和咱们作对,那真叫做萤火虫与日月争光”、“天下武林,都是源出我星宿一派,只有星宿派的武功,才是正统,此外尽是邪魔外道”、“他老人家一蹬足天崩地裂,一摇手日月无光”。当时的场景是,各式肉麻夸大幼稚的奉颂言辞,此起彼落,直令人作呕。

但奉颂也需要智商和文采。《红楼梦》中林黛玉有一首应制诗,“杏帘招客饮,在望有山庄。菱荇鹅儿水,桑榆燕子梁。一畦春韭绿,十里稻花香。盛世无饥馁,何须耕织忙。” 何其典雅含蓄。丁春秋的弟子们,据说只有阿紫不像其他弟子翻来覆去只有几句歌德套词,已是最会变着法的夸师父了。然而阿紫之颂,充其量也就是更投其所好,比起只会粗鄙摇喊,形式空洞的口号好听一些,断然不会颂出典雅的意味。想星宿老仙本出自灵秀飘逸、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逍遥派,却整日里听着最下乘生硬无味的颂词,还甘之如饴,不知是实在无才可用,还是欲壑难填,自甘堕落。

还有最重要的一点,奉颂之心虽诚,察言观色、机警灵敏也是万不可少的。拍马屁这种活儿,犹如观京剧喝彩,要不早不晚,恰逢其时,早了莫名其妙,晚了满场尴尬。丁春秋的弟子在他与慕容复的争斗中明明落了下风,有弟子盲目喝彩,太碍眼,于是成了牺牲品,阿紫姑娘听得师父呼叫,一时没想到该如何吹捧,丁春秋便认为她眼露嘲讽之色,“大怒欲狂,左手衣袖一挥,拂起桌上两只筷子,疾向阿紫两眼中射去”。恰逢彼怒,拍马屁拍到马腿上以至送了性命这样的事,可谓比比皆是,举不胜举。相声《拉洋片》里说:“你要是捧假了,我也一样打你个龟孙子!”

从形式到语言到时机,星宿老仙就像一个当代小老板或古代县太爷,虽只可以在小权小势内称王称霸,但却建立起一整套权威与奉颂相结合的专制小体系。他对站在高台上享受吹捧表现出来的迷恋、阴晴不定与具体实施的形式,如同戏曲舞台扮皇帝,是模仿性的低级形态,虽然荒腔走板,幼稚可笑,但形式俱全。

丁春秋并非金庸笔下唯一的称仙称圣者。《鹿鼎记》中的神龙教主洪安通,《笑傲江湖》中的东方不败,同属此类,且随着他们权势与威仪的递增,而使奉颂之词愈加成为严肃与可怖。

与丁春秋县太爷相比,神龙教教主洪安通则堪称一方诸侯,他有自己的地盘,且有意识的用药物控制手下诸多奇人,他要“仙福永享,寿与天齐”,你不会觉得他粗鄙可笑,洪安通已表现出与权势结合后,奉颂令人瑟瑟发抖的一面。而东方不败则用一整套的礼仪、等级、权威,树立起一个可怕的、身卷其中便无从选择的奉颂体系。

权力需要奉颂,奉颂会进一步加固权力。愈是权势滔天的地方,奉颂之词愈是不绝于耳。从丁春秋到东方不败的演化,不仅仅是人坐在权力的位置上,自信心膨胀,忘乎所以的结果,也是同时相伴的对于可能出现的失控状态的恐惧所致。让所有人学会称颂,不仅满足自我膨胀的心理,也顺带培养奴化精神,千秋万代,一统江湖的稳固,方可期待。

金庸不厌其烦的写处于奉颂中心的各类人物,本身就因为中国向来是一个颂亲颂上颂圣传统非常深厚的国家,大儒白丁概莫能外,资中筠称之为“颂圣文化”。这种文化土壤下滋养的各种“仙圣神上”们,其实从未消失,从未远离。

-=||=-收藏
赞(1) 点击进入首页
版权声明: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.0国际许可协议 [BY-NC-SA] 进行授权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。
文章名称:《丁春秋:高台上的小丑》
文章链接:http://www.jycg.net/10572.html
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,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,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,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。

阁下请出招 抢沙发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