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庸茶馆是一个非营利网站,文章均来源于投稿及网络搜集,服务于广大金庸小说迷。旨在做一个有温度的茶馆。

我看金庸随笔之《天龙八部》

文/和运超

《天龙八部》在金庸小说里,名气应该说数一数二了。这部作品写于六十年代的中期(约六五年前后),算是在《鸳鸯刀》、《连城诀》不太成功的基础上的一次“东山再起”。
《天龙八部》讲述的是北宋哲宗初年的武林传奇故事。先由大理国王子段誉引出一系列的风波,将江湖上的情形描绘出个轮廓。段誉到中原后遇上乔峰(萧峰)结为兄弟,故事再转到萧峰身上。一刹那间,萧峰从江湖第一大帮帮主的高位跌落,成为中原人人唾弃的契丹胡虏。后来,故事又移至一个地位平凡的少林和尚虚竹身上,最终以萧峰之死结局。

金庸在《天》中对小说结构和叙事描写都用尽了心思。不少情节大起大落,引人入胜。但是这样跨度和结构宏大的作品对金庸而言是一个挑战,尤其是在这个时候金庸经历许多人生的起伏。佛学对他来说是一个寄托,可以说《天龙八部》是他第一次想真正用心写一些有意义的东西,为什么他会这样起一个书名?

人生的起伏是《天龙八部》的重点,如萧峰追查身世之谜,如虚竹在一天之内找到亲身父母,又转眼间双双去世,甚至于辽国楚王父子叛乱和气势宏大的攻打宋国戛然而止。这样大起大落扣人心弦的描写极富表现力。而且不少地方突出“奇”字,这个方面就是金庸在自己事业的顶峰时期,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了。
如段誉开始在无量山底发现的石洞,如六脉神剑的功夫,如虚竹解开珍珑棋局当上逍遥派掌门,如萧峰当上南院大王等等。这些不少场面金庸是努力向往正统文学作品靠拢的,比如被许多评论家津津乐道的萧峰打虎的片断,金庸写来的时候每每气势磅礴、震撼人心,还有最突出的萧峰大战聚贤庄,三兄弟大战少林寺及萧峰自杀,这些场面甚至在所有的金庸作品中都是精彩章节。

在这样一部浩大的巨作中,人物纷纭,出类拔萃的第一个便是萧峰。前面已提过,他的形象是在郭靖的基础上更迈进了一大步。萧峰身形魁梧,豪气干云且又武功盖世。他身上具备了作武林领袖的无数条件,可因一个例外便遭到了中原群雄的鄙弃,他其实是一个契丹人。萧峰需要的是一个文化身份的认同,这一切超过了他在武林当中的地位和影响。

其实,萧峰本身就是在当年汉人的后悔、惭愧下,从雁门关血案现场被汉人带回来抚养长大的。因此,在少林寺山脚下受中原文化的熏陶很深。萧峰最终也不过是一个披着契丹身份的汉人,因为当得知真相后,他一度深深的自卑,没有了雄心壮志。他想逃避,只愿报了父母的仇就躲到塞外去了此余生。这是萧峰对过去传统的留恋,因为他的幸福就是中原岁月,他找到了生活。

但另一个打击再次使他心灰意冷,他亲手打死了自己心爱的女人阿朱,他也亲手毁了自己的生活。复仇曾经是萧峰一生事业的重点,但是当他忍受复仇带来的伤痛而决定罢手,带着愧疚心情领着阿紫回到塞外的日子,萧峰没有了那种武林领袖气度。萧峰还原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。最后当自己父亲获得解脱以后,萧峰在辽国已经没有了精神寄托,萧峰厌倦了这个世界,甚至包括阿紫这个最后的亲人。他身上强烈的恩怨矛盾心理让这个人有了不同以往的价值,萧峰不属于当时民族悲剧被注定的时代,为什么萧峰最后没有成为一个更为大的郭靖呢?为什么萧峰不能享受活着的尊容呢?

萧峰的悲剧是谁造成的这一问题具有武侠小说里面划时代的意义。这不再是一个武林中谁杀了谁,谁成了孤儿的简单俗套,萧峰是自己最终选择了死,因为他的人生已走投无路。但他最后的死也拯救了苍生!是一次武侠人生的救赎!之所以用“苍生”和“救赎”这两个词,那是因为他一来并不是单独袒护了汉人或者契丹人,他消弥了一场战争对任何一方百姓都是幸运的,他的死自然重于泰山!另一点,萧峰的作为已经是武侠人物个体所能做到的最伟大的成就,化解一场战争胁迫一国之君的承诺!之后金庸武侠小说的武侠人物再没有这样的壮举,也许之前除了杨过也没有谁可以和萧峰相提并论。这造成金庸对武侠作为的思考。是否真的适应于一个已经过去的时代,所谓侠以武犯禁,并非没有原因。

同时,这个人的死的前提条件是民族之间宿命一样的矛盾造成的不归之路。

正是人生本性的恩怨,让萧峰在前面必须为了报仇而活,萧峰要追杀害死父母的凶手,结果打死了阿朱。而阿朱恰是用“死”救了自己的父亲(虽然这一幕其实是中了别人的圈套)。萧峰摆脱不掉深深的恩怨心理,这也正是“天龙八部”佛家的理念。所有人都有罪孽,需要佛法的化解,萧峰并没有例外。

也因为这一点,他数次谏劝辽国皇帝(辽道宗耶律洪基)时,皇帝反而质问他的心究竟是在那一边?这中间其实有他自己的性格因素存在,本来萧峰是一个胸襟坦荡的人,但因为仇杀好与坏的影响而变得没有方向。萧峰单纯的正义和无限的胸怀,使他的正义感打破了前面郭靖所保留的民族界限,超出了那个时代的客观环境。或许正像贾宝玉痛惜晴雯说的一样:“她太好了,反被这个好带累了。”虽然用到这里有些不当,但在当时那样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情形下,确实萧峰如同夹在了二把利刃中间,因此,只有“死路一条”,他的悲剧感相当厚重。这种厚重感超出他个人的意义,而是对于整个武侠人物而言。

小说其他人物如阿紫、游坦之、慕容复、天山童姥、四大恶人等等的塑造、都可谓绘声绘影。比方阿紫,这个人向来让大家讨厌,她的姐姐阿朱虽然篇幅不多。但由于萧峰的关系,使阿朱和阿紫形成强烈的对比,紫色是接近于黑色的,但不是黑色,象征着神秘。阿紫这个人从小离开父母,成长于星宿海这个门派,所以满身邪气,但是内心里她一直嫉妒自己的姐姐,这是阿紫可以走向正途但是又更加让心灵扭曲的关键,阿紫不服姐姐,好胜且爱耍小孩脾气。萧峰从来没有在意阿紫内心的想法,所以阿紫永远走在一条盲目的“无间道”上。

这里要谈一下的还有段誉这位主角。段誉在陈墨等人眼中才是这个故事最具有灵性的人物。
在《天》中,段誉应算一个个性较鲜明的人物了,书中的描绘已经非常突出。我曾以为对他的形象及他在书中的行为表现,和他所具备的才智不太相符合。但是后来明白,为什么这部书要和佛学有很大瓜葛,书中写段誉除了运气极佳,有些豁达乐观外,几乎就依靠段誉对佛家文化的感悟。段誉对一切都不挂怀,他对王语嫣的感情是唯一的阻碍,可是段誉用自身的努力,虽然这种努力很牵强。这也就是作者自身的牵强,开始大段大段对段誉的介绍文字里,他可是个相当出众,饱有学识极有头脑的青年,而不应像后面看来让人有些讨厌的,不仅随处出洋相,还有点是非不分。特别是在对游坦之对阿紫的迷恋上。虽然作者的宗旨想使他体现一种佛性,但我们见到的描写对段誉会多少失之公允。段誉是金庸带着一种理想塑造的,多数时候这人物还很清晰,但有些时候就有些模糊了。

还有便是慕容复,这个人物我们都明白是被扭曲的最为严重的一个。一方面是他急功近利的野心,但另一方面何尝不是作者对政治从业者的贬低,因为金庸不喜欢政治,而且不喜欢皇权时代的政治。所以慕容复自然被丑化。慕容复对国家民族的的无私奉献,还有对别人的算计,当然这没有值得厚非的地方。不过问题在于慕容复不是那块建功立业的材料,以江湖传言和最后亮相,慕容复在小说中犹如跳了一支漫长脱衣舞,把前面铺垫的美好形象慢慢撕碎丑态一一曝光。这就是金庸对传统政治狂热分子的辛辣抨击。在后面的《笑傲江湖》中更加深入描绘了这一类人物。

所以,《天龙八部》的人物都有自身的障碍,段誉是感情,虚竹是亲情和身份(非要在少林寺当和尚),萧峰是恩怨和民族身份,段正淳、天山童姥、鸠摩智、慕容复、王语嫣、丁春秋、游坦之、阿朱、阿紫等等,只有无名老僧那一回的出场,似乎说出了一点这一部小说的宗旨,但又没有完全说破。这是金庸的难得的创造,也由此,它才值得读者一再的回味。

-=||=-收藏
赞(0) 点击进入首页
版权声明: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.0国际许可协议 [BY-NC-SA] 进行授权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。
文章名称:《我看金庸随笔之《天龙八部》》
文章链接:http://www.jycg.net/10584.html
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,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,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,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。

阁下请出招 抢沙发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