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庸茶馆是一个非营利网站,文章均来源于投稿及网络搜集,服务于广大金庸小说迷。旨在做一个有温度的茶馆。

金庸迷说金庸

文/赵孟

我们70后这一代,没有几个不是金庸迷的。

说来惭愧,我的武侠小说启蒙,居然是由地摊小报开始的。20世纪80年代初,在我读小学的时候,李连杰主演的电影《少林寺》风靡全国,全民的功夫热潮甚嚣尘上。几乎与此同时,社会上开始流行一种地摊小报,内容自然是良莠不齐,但其中却有许多盗版自港台的武侠小说。我最先在小报上接触到的武侠小说作家是梁羽生,陆续读过他的几部小说,对他很是崇拜。

然而没过多久,梁羽生就被另一位大神华丽丽地压倒了。香港电视连续剧1983版《射雕英雄传》以录像的形式在大陆上演了。我这才知道有一个金庸,并惊叹世界上竟有那么丰富狂野的想象力。《射雕》所展现的,是怎样一个奇丽瑰玮的世界啊!和这个光彩夺目的江湖世界一同到来的,是一种与我们浸染其中的革命斗争叙事完全不同的叙事体系。我们这些习惯了《红日》、《南征北战》、《红灯记》、《智取威虎山》、《小兵张嘎》、《董存瑞》的幼稚心灵,受到排山倒海一般的冲击。原来除了革命战争和评书斗将,世界上还有这样一般故事。那种千回百转、跌宕放肆的情节,让我们目眩神驰,无法自拔。

我生长的地方可以算是穷乡僻壤,图书资源匮乏,金庸小说根本就看不全。谁手里有一本,那是奇货可居,大家得排着队借阅,时间非常紧。多少人废寝忘食、挑灯夜战。我们当时都喜欢在课桌上面凿穿一个小洞,把小说放在课桌里面,隔着小洞读。为了读小说,荒废了多少学业。《射雕英雄传》、《神雕侠侣》、《倚天屠龙记》的原著,我是断断续续才读完的。后来又读了《笑傲江湖》、《天龙八部》的部分秘笈残卷,更加对金庸拜服不已。梁羽生的小说,不知不觉就被比了下去。古龙我也看过几本,不太喜欢那个调调,也就没有继续深入。几番比较下来,金庸在心中逐渐成为不可动摇的头号武侠宗师。

金庸的作品伴随着我们度过了整个青少年时代,他的主要代表作,我都起码读过四五遍。随着个人知识的增长、眼界的扩大、见识的提高,每多读一次金庸,就能够多发现一些他的不足之处,但是内心对他的热爱却一直没有丝毫减少。金庸塑造了我的价值观、文学观和爱情观。金庸赞美的正直、忠诚、信义,“为国为民,侠之大者”,都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,也深深影响了我。

作为一位小说家,金庸的优长之处主要在于两点,一是会讲故事,二是会塑造人物。许多推崇“纯文学”的人可能并不特别看重这两点,但是我觉得一个故事都讲不好的人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小说家,而许多人津津乐道的那些形式主义的花样、自恋的无病呻吟,在我看来根本就不高明。诚然,金庸的故事都是凭空蹈虚的,凭借想象力就可以,现实的厚重感不足。但是在武侠小说这个门类中,或者再扩展到整个幻想类文学,谁的想象力可以达到金庸的水平呢?想象力从来就是人类最珍贵的一种能力,正因为会做梦,人类才有开拓世界、探索未知的冲动和勇气。而谁又可以说金庸仅仅只是会讲故事呢?他的故事中蕴含着对这个世界、对复杂的人性的深刻洞察。他塑造的众多人物已经成为某些性格品质的代言人,小说中的一些经典桥段,也常常被人用来比喻现实世界中的某种情况或处境。这正是因为金庸的故事、人物虽然是虚构幻想的,其中的情理却有着广泛的普遍性。

正如“凡有井水饮处,即可歌柳词”,凡有华人处,即可谈金庸。因为有了这么庞大而广泛的读者群,金庸的语言对现代汉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。“华山论剑”、“笑傲江湖”、“挥刀自宫”、“一统江湖”、“独孤求败”等词汇,人们已经天天挂在嘴边,俨然就是新生的成语。其他如“扫地僧”、“武林盟主”、“神仙姐姐”、“任我行”、“乾坤大挪移”等词语,也都有很大的使用率。

对于大多女生来说,其实还是把金庸小说当成言情小说来看的。郭靖的忠诚,杨过的痴情,萧峰的伟岸,令狐冲的潇洒,都已经成为她们感情生活的参照系。男生也都喜欢看金庸小说的言情部分。古灵精怪的小仙女黄蓉,是我青春期的第一个梦中情人。我们在荷尔蒙最旺盛的时期,经常为金庸小说里哪个女孩子最可爱、哪个最适合做老婆争吵不休。

正统学术界也有人重视金庸,典型的代表就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严家炎教授。2000年11月4日,北京大学举办了“金庸小说国际研讨会”,这是学界对金庸小说成就认可的一个标志。当时我正在北大读书,拉着弟弟跑去旁听,并荣幸地和老爷子合了影。这成为我一生中最美好幸福的回忆之一。后来北大聘请金庸做客座教授,还曾经请他来讲学,当然是一票难求,我也再没有亲睹偶像风采的机会了。

当然,树大招风,批评金庸的人也不少,先有王朔、何满子的炮轰,后来又有年轻女作家步非烟公开声称要革金庸的命,挑战金庸武林盟主的地位。金庸当然并不是十全十美的神,完全可以批评。尤其是他写的是武侠小说,属于典型的通俗小说,长期处于文学鄙视链的低端,这天然使他容易遭到质疑与攻击。不过一个作家和他的作品的价值,最终还是由时间来检验的。真正的好作品,必然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洗刷。《三国演义》、《水浒传》也都是从民间故事、说书等发展而来,具有很强的故事性、通俗性,最后不也成了经典名著?现今金庸的名著仍然不断被改编为影视剧,一直是热门。而曾经贬低他的那些人,大多已经风流云散。

金庸作品已经经受了60多年的考验,这比一般通俗小说的寿命都要长了。不过,从更加谨慎一点的角度来说,这仍然不能算是一个很长的时间跨度。如果一百年、两百年以后仍然被大众喜爱,那么进入正宗文学史的殿堂,就是顺理成章的了。但现在90后、00后的年轻人中,读金庸的比例已经大为减少,他们有自己追捧的网络文学作品。所以金庸的历史地位如何,还需要进一步观察。

金庸塑造了我精神世界的很大一部分,我和许多同辈人都对他深怀敬仰和感激。但是现在回头看,可能也正因为少年时代可读的书太少,让金庸显得特别突出,占用了我们过多的阅读时间。驱使我们一遍又一遍读金庸的动力,还是那跌宕动人的情节。而过多沉溺于(脱离实际生活的)情节,并不利于了解文学的多样性,尤其是思想深刻的那一面。金庸式的小说再好,也只是文学的一个种类,而且确实是偏于“爽文”的一类,其商业性的出发点不能不构成对其艺术性的限制。对此,应该有客观的认识,所以不宜对其文学成就过分拔高。我想,如果当年匀出一些读金庸的时间,去读更多的世界名著,可能会更大地扩展自己的眼界,提高自己的品味,丰富自己的知识谱系,延伸自己的思想深度。

前几天,金庸先生驾鹤西去了。再伟大的戏剧,也有落幕的时候。再高强的侠客,也有离去的一天。作为吸取金庸养分成长起来的孩子,我难免失落难过。但是老先生既以高寿离去,并无人未尽才的遗憾,所以并不值得过于哀伤。他早已是我们心中的传奇,他的离去丝毫不能减淡这传奇的色彩。让我们浊酒洒地,再次吟诵“飞雪连天射白鹿,笑书神侠倚碧鸳”,送别金大侠,送别那个给我们营造了少年江湖侠客梦的造梦人。

谨拟挽联:

射雕英雄人已邈,盘马弯弓,与君少年相携,说遍世间情牵绕;

笑傲江湖歌未阑,鸣筝弹剑,伴我壮志不羁,唱尽一生爱自由。

谢谢您,金庸先生。一路好走!

 

-=||=-收藏
赞(0) 点击进入首页
版权声明: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.0国际许可协议 [BY-NC-SA] 进行授权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。
文章名称:《金庸迷说金庸》
文章链接:http://www.jycg.net/10595.html
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,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,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,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。

阁下请出招 抢沙发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